undefined

 

純影評看這:【雷/影評/大娛樂家】別被爛番茄騙了!超越《樂來樂愛你》的好片

 

《大娛樂家》不僅歌舞水準俱佳,多數人徜徉在優美的樂聲中,就忘了看劇情,加上節奏快速,讓人目不暇給。也有人認為,這部劇情太空洞,因此,我為了讓自己可以好好觀賞劇情,特地看了第二次,專注在劇情上,結果卻讓我發現更多當初沒有注意的面向。

 

有人認為這是在講怪胎們奮發向上的故事,事實上,我覺得這是在討論「缺陷」,這指的不是身體上的殘缺,而是內心的價值觀扭曲。雖然我不是讀心理學,但我覺得裡面有許多心理現象可以拿出來探討:

 

undefined

 

一、菲利浦明知會失去一切卻還是要加入馬戲團,巴納姆如何巧妙運用「叛逆心理」?

 

P.T. 巴納姆說:「人們對怪奇的東西感到有興趣,所以會一直盯著看。」可是很弔詭的是,人們喜歡看怪異的東西,但同時又會排除異己,傷害他們,然後又再繼續區分出異己。這似乎就是整個世界的循環運作?

 

 

undefined

 

逆反心理,在心理學上又叫控制心理,它是當人指按照特定的標準或社會規範對別人進行引導和控制時,對方所產生的反向心理活動。也可以說是人們由於受某種原因的影響,而產生對某事物的內容和形式,持對立、抵觸、反對態度的心理狀態。其中,「好奇心」也是產生逆反心理的一個管道。

 

undefined

 

P.T.巴納姆很會利用這樣的心理,去引導人們去達到他的目的。在《the other side》的酒吧場景中,巴納姆想誘使菲利浦加入馬戲團,他心知肚明菲利浦的狀態---在上流社會中風評不佳,過得不愉快,但基於財產和害怕批評,菲利浦直接了斷拒絕巴納姆。然而,巴納姆也十分聰明,不跟菲利浦談細節,只給予他夢想、希望和自由---這是菲利浦一直渴望的生活,最後甚至丟了一句:「決定權在你。」瞬間激發了菲利浦的叛逆慾望,成為馬戲團合夥人。

 

undefined

 

當然,想要達到這種效果,不得就不能說到神奇的「巴納姆效應」-----我認為這根本可以說是最早的行銷騙術大全。

 

undefined

 

二、聽你想聽說你想說的話,巴納姆利用「心理缺陷」賺錢

 

為什麼我們會被騙?

 

在新聞報導中,你會看到很多擁有碩士或博士學歷的人,遭到來路不明的陌生人詐騙,他們有些假冒自己是以色列某個帥哥軍官,或是美國大將軍,和被害人建立關係,隨後再假借戰爭爆發或各種名義,急需用錢,跟被害人索要,不少人因此上當受騙,即使連警察阻止,他們也堅信對方是真的!雖然詐騙固然不對,但也讓人感嘆,這些受害者是不是書白念了。

 

undefined

 

為什麼會這樣呢?

 

其實並不是他們不知道這是假的,在某些潛意識中,人們期待自己被騙,更希望自己被騙得徹底,拒絕接受現實。這些想法,可能來自身體的缺憾、心理的遺憾或各種缺陷,導致我們對現實生活中產生不切實際的想像,這也是為何有些人特別迷信占卜、沉醉於魔術、瘋狂迷戀追星....等等現象。正所謂「巴納姆效應」。

 

undefined

 

在《大娛樂家》之中,巴納姆的童年被很簡單的帶過,但仍可以清楚得知當年充滿著嚴重的階級對立,上流社會天天吃香喝辣,討論著高級的歌劇文化或演講,但一般市井小民庸庸碌碌,隨時會餓死,當然付不起高級的門票錢。即使巴納姆的爸爸,常常來替夏綠蒂的家裡做衣服,但是夏綠蒂的爸爸仍看不起他們,甚至還打了他一巴掌,後來巴納姆的父親死後,巴納姆一度失去生計依賴,差點餓死街頭,唯一伸出援手的,竟然是一個「怪胎」。

 

長期的價值觀扭曲,或許也造成了巴納姆的部分心理缺陷---我想要有錢。

 

undefined

 

每個人渴望或缺憾的東西不同,電影中,有些人是自信與接納(殘缺之人);有些人是愛(巴納姆的妻子夏綠蒂和瑞典夜鶯林德);有些人是自由(菲利浦)。對比物質富裕、精神豐富的上流社會,底層人民的心理缺陷,組成了這個世界的運作邏輯,當上流社會在討論哲學、思想或讚嘆歌劇時,卻沒想到,底層人根本都付不起。

 

因此,便宜的馬戲團表演和怪奇博物館,成了底層人民壓力抒發的少許選擇,並且滿足了許多人的想像。

 

undefined

 

美人魚不是真的。但是,我們內心又多渴望牠們是真的呢?

 

undefined

 

因此,當馬戲團開辦的時候,自然引來評論家和上流社會的嬉笑怒罵。他們雖然自詡是文明之人,但卻充滿歧視、沒有同理心,甚至假清高壓抑自己想開懷大笑的慾望。

 

undefined

 

評論家罵巴納姆是十足的騙子,巴納姆回他說:「你上次開懷大笑是甚麼時候?沒辦法好好享受秀的人,誰才是真正的騙子?」其實我覺得這邊的台詞有點可惜,不夠明確,如果改成:「你們每天以沉悶的哲學戲劇作為精神食糧,戴著面具假裝自己彬彬有禮,穿著浮誇的禮服站在水晶吊燈下,卻不敢承認自己的人性面,到底誰才是大騙子」。不知道會不會好一點XD

 

undefined

 

我認為,電影中的巴納姆,一方面是很痛恨上流階級的,覺得他們虛偽、殘暴、做作、不通情達理,也對這個世界充滿憤怒,所以因此他在行騙的時候,並不會感到不安;二方面他又想打入上流階級,變成真正的有錢人,但從小背景不好的他,又很容易因為自卑感而失控,以至於差點毀了自己的婚姻和馬戲團。

 

三、怪胎崛起,引起恐慌,竟然威脅到上流社會的地位?

 

undefined

 

美國總統傑弗遜曾說:「人皆生而平等。」然而真的是如此嗎?

 

undefined

 

或許我們多少都有一些「權威性人格」,心理學家表示有幾個特點:

 

保守主義(Conventionalism)─對於傳統社會規範及中產階級價值的墨守成規;

權威性的服從(Authoritarian submission)─對於團體內的權威採取被動的服從及非批判性的態度;

權威性的強加(Authoritarian aggression)─傾向對於傳統規範及價值不服從者採取譴責、排擠與懲罰;

缺乏自省(Anti-intraception)─對於自己內心的心理狀態缺乏察覺,抗拒主觀的、想像力的、有彈性的思考方式。

迷信與刻板印象(Superstition and Stereotyping)─相信神祕主義及命運對於人有決定性的力量;以僵化、刻板的思想方式考慮問題。

權力與剛強(Power and toughness)─「支配-順從」、「剛強-懦弱」、「領導-隨從」的二分法判斷,過分強調自己的社會化,來加強權威的認同;

破壞性與犬儒(Destructiveness and cynicism)─藉著輕蔑他人而合理化自我的偏見及攻擊性,例如「人性本來就是自私」、「社會就是這樣,你又不能改變社會,只能適應」等;

投射作用(Projectivity) ─傾向相信世界是野蠻及危險的;會自我的無意識情緒衝動投射到外在世界。

對性的偏執(Sexuality)─對性行為有過多的關切,對之誇大其辭,認為應該透過懲罰來規範。

 

undefined

 

引述原文:「權威性人格傾向服從傳統的規範,以及實行規範的權威,藉此來規避自己被歸類社會中劣勢的一群所造成的焦慮。」這是有反民主的傾向人格。簡單來說,就是讓劣勢者認為自己的待遇應當如此(例如:長得醜就是要躲起來、怪胎就是應該要被封殺、窮人就是不要想吃天鵝肉),上位者或優勢者才能確保自己的地位。但是,電影中巴納姆無意間「解放」了這種思想,或許他的手段不是很正當,卻無意間給予了民間「反抗」的武器---大眾娛樂、花生秀。

 

undefined

 

誰說娛樂只有歌劇、演講形式?

租不起昂貴的水晶吊燈舞台,付不起昂貴的門票費,因為念太少書,看不懂艱深的哲學戲劇,That's OK,我們有馬戲團!在這裡,你不用擔心你看不懂,不必花錢穿禮服來看,不用擔心別人用異樣眼睛看著你,而且你還可以買花生進來邊看邊吃,開心的時候就大吼大笑,沒有人會把你當作怪胎(畢竟上面的人比你怪多了),來這邊你是主人,可以盡可能地嘲笑上面的演員,並且藉由特技表演,讓你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力量湧現。

 

undefined

 

在馬戲團的演員,都是每個普通民眾的渴望的技能投射。

會噴火、可以飛、讓一般人相信在這個小小的空間,他們自己也能控制一切,即使出身卑微或行為怪異,集合起來也有反抗的力量。雖然巴納姆只想要賺錢,卻無意識挖掘出了「想相信自己」的潛意識力量,使得權威人格的意識逐漸崩解,品味的改變、選擇變多,自然而然就威脅到上流社會的社經地位,畢竟他們這樣很難賣東西和受人尊敬欸!賣不出去怎麼賺大錢繼續吃香喝辣呢?

 

undefined

 

四、娛樂沒有階級!片尾的芭蕾舞曲鋼琴演奏也變成了「大娛樂家」主題曲

 

很多人都說片尾有看沒有懂。就是巴納姆騎著大象和妻女一起去看女兒的芭蕾舞表演,舞台上的音樂變成大娛樂家主題曲鋼琴版,然後巴納姆就微笑著,結束。

 

undefined

 

大娛樂家?芭蕾舞?花生流行音樂怎麼能夠混進芭蕾舞的高尚殿堂呢?

還記得巴納姆跟紐約評論家在廢墟的談話嗎?評論家認為,巴納姆的戲劇讓人看到了人性光輝,等於是要幫他洗白,隨著紐約評論家的改觀,紐約有越來越多的上流階層開始接納了這些「大眾娛樂」,也暗示越來越多的評論家愛上了馬戲團,並且使得大眾娛樂也能登上大雅之堂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娛樂圈」成形。

 

五、深諳人性,最值得學習的超強行銷專家!

 

1. 電影中招募菲利浦和瑞典夜鶯的話術技巧

 

undefined

 

雖然巴納姆的所作所為不予置評,但是,他的行銷方式無疑是很強大的。因為懂人性,了解人心的渴望與黑暗面,知道每個人都帶著一個面具生活,不管去哪裡,巴納姆對任何事情都感到好奇,特別是觀察人,他了解菲利浦在上流社會圈混得不好,但他卻不直接攻破這事實,因為他知道上流社會的人都很愛面子,所以他反而給予菲利浦各種夢想與幻想,讓菲利浦覺得「被愛」與需要,毅然決然加入馬戲團。

 

undefined

 

巴納姆對於語言的感知也非常細膩,通過幾次聊天,就能了解對方的內心弱點。對於林德來說,「真實」是她最嚮往的事情,因為她是私生女,「每天都在提醒我不存在這個世界」,所以巴納姆那一句話:「我需要真實的表演。」成功打動了林德。

 

巴納姆深諳人性道理,往往懂得找到關鍵時刻下手,直搗內心。

 

undefined

 

2. 巴納姆不只給予人們想要的,他還會創造欲望!

 

undefined

 

在真實歷史中,巴納姆真的有找夜鶯林德來美國紐約表演,雖然林德在歐洲小有名氣,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聽過林德唱過歌(可見八成美國人也沒有聽過這個人)。如何要讓美國人來聽夜鶯唱歌呢?為了創造需求,巴納姆在半年前就開始極盡所能宣傳,所以美國人雖然是在林德登堂那一天才見過她,但是因為宣傳的關係,多少人在很早以前就感覺認識林德,後來林德也以天籟和清純形象成功擄獲美國人的心。

 

3. 包裝偶像與塑造娛樂

 

undefined

 

巴納姆極為會包裝娛樂,重視大眾體驗,把表演者徹底「偶像化」,人們看到的再也不是真正的藝術家,而是為了娛樂而誕生的一群人。

 

 

 

以上,畢竟不是心理本科專業,時間也有限,無法完整論述。

如果有誤還是請大家多多指教了,謝謝!

 

arrow
arrow

    艾莉克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